新老中天人联手书写“中天故事”
【发布日期:2021-09-06 08:18:21】
      8月的海门东灶港,海风湿热,阳光猛烈。    
 
      中天绿色精品钢项目广袤的建设工地上,塔吊林立,机器轰鸣,一个个身着蓝色工服的背影上,白色的汗渍层层叠叠。随着项目即将进入施工、调试、试生产“三同时”阶段,现场近2万名施工人员加紧作业。
    
      从长江之畔挺进黄海之滨,二次创业的新征程上,新老中天人发扬艰苦奋斗、创新发展的精神,书写了一个个动人的“中天故事”。
 
争分夺秒,项目推进一路加速
    
      2020年2月,中天钢铁派出先头部队两批共十来人率先进驻东灶港,开展前期工作。
  
      2月的海边,寒风正当凛冽。工程管理部李杰第一步对接的,就是海边的工程地。“地块当时最深的地方标高是负十几米,而工程要求达到正5米。”为此必须进行吹填作业。
  
      10493亩工地,吹填到满足正5米标高、承受地耐力8吨的要求,有一道道复杂的工序,正常工期不会低于18个月。但工程管理部合理组织各地块开工顺序与进程,最终,仅4个月就完成其中焦地地块的交付。
    
      “到8月28日整个项目正式开工,两个多月间,我们把施工许可办了回来。”李杰说。  
 
      徐晓明曾任常州中天录安洲码头副总经理和党支部书记,码头建设与管理经验丰富。来到南通后,他全面负责中天南通海港和内河码头的前期报批报建工作。   
 
      海港有8个5万吨级泊位,岸线长2034米;内河有30个1000吨级的泊位,岸线长2048米。两部分分别涉及14个报批手续,办理的常规速度是一年半到两年。为节省每一点可能的时间,徐晓明每天“背着公章”盯紧报批流程,做到“人随文走、趁热打铁”。只用6个月,团队就把前期全部报批手续这块硬骨头“啃”了下来。
    
      对中天绿色精品钢项目每一个参与者而言,起步即冲刺。正是这样的奋斗姿态,成就了一项项“中天速度”。
 
攻坚克难,不畏风雨使命必达
    
      6月12日焦地交付后,碰上梅雨季,原本已经夯实的沙土经雨水一泡,变成淤泥质土。这给通水、通电、通路、土地平整造成极大困难。
    
      “临时道路还没通,我们就用挖机来来回回倒运管道;供水管道的施工没有电源,我们带着发电机一步步前进;常规材料需要人工背,我们一天二十几趟来回跑……”让李杰倍感自豪的是,在疫情、天气、环境等多重不利因素的夹击中,团队硬是凭着一股开山破路的劲,把水、电、路都通了出来。
    
      发电项目组的仇万俊尤其记得去年7月的一件事。当时,项目场地刚吹填完不久,每天,他都要和搭档黄旭到现场跟踪地质勘察进度。“那天,走着走着,突然,我的一只脚就陷了下去。因为穿着高帮雨鞋,鞋全部没在黄泥里,整只脚被吸得牢牢的,拼尽全力也拔不出来。”一旁的黄旭见状赶紧帮忙。然而泥地的吸力实在太大,两人费九牛二虎之力忙活了好一阵。等到四只脚终于全部从泥地中挣脱,黄旭脚上的一只袜子已经不知所踪。
    
      这种场面,机修项目组应急队的队员们也没少经历。今年3月,应急队第一大队接到在工地增铺生活水管的任务。那段时间因连续下雨,场地上全是烂泥,为加快进度,队员们只能把一节节水管先抬到方便制作的地方,用烫管器连接稳定后,再拉到铺设处。“一节管子的长度是6米,十几节连起来,就有60到80米,需要七八个人甚至十几个人一起拉才能拉动。”队长周飞记得,大家常常拉着拉着,淤泥就没过了大腿,甚至没到腰窝。3月,正是乍暖还寒的时候,被泥泞包裹的滋味至今让大家心有余悸。
 
初心不改,盐碱地里“茁壮成长”
   
      项目现场,有为中天事业奋斗半生的技术、管理专家,也有大量“85后”“95后”。站在梦想的“战场”,年轻一代有如盐碱地里的植物——越是条件艰苦,越是茁壮成长。
    
      去年1月调入循环经济项目组的曾凡波,迅速调研南通公司全厂固废种类,深入研究钢渣一次、二次处理、矿渣微粉、固废处理中心、水洗分盐工艺流程,在充分论证并确定主要工艺方案后,全面组织编写各标段统一技术平台,精心整理了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
    
      轧钢组的陆豪去年9月接手现场施工管理。精棒单元打桩施工时,主厂房、水泵房区域频繁出现爆桩头、打桩打不下去的情况。“开挖发现,下面有大面积混凝土基础,根据此前的图纸判断是原来的中心渔港。”为保障施工进度,陆豪及时联系工管部领导、监理、总包单位等,召开障碍物处理方案协调会,定下方案后又积极从外部了解引孔打桩费用,并与施工单位协商,为公司节省了30万元成本。
    
      在海边无遮挡的暴晒中,皮肤灼痛、蜕皮、皲裂是常事,但没有一个人抱怨,年轻人甚至苦中作乐。曾凡波说,一次通宵浇筑混凝土作业中,项目组的小伙子站上四五十米高的成品库工地,在夜色中以笛声为大家排解烦闷。“下班回去,有同事负责炒菜,也会有同事吹萨克斯助兴。”
    
      风里雨里,时不时的,大家还会唱响中天厂歌:“我们志在高高的炼钢炉旁,弧光闪烁汗水流淌;我们志在高高的炼钢炉旁,厂荣我荣牢记心上,嗨哟嗨……”铿锵的歌声让团队迸发出更强的凝聚力与战斗力。
 
培养输送人才,本部大后方不遗余力
    
      南通项目开疆拓土,本部大后方为项目培养与输送人才也不遗余力。
    
      仇万俊特别感动的是,南通项目进入生产设备安装阶段,因为团队有专业缺口,本部专门派出7个专工,在完成自身繁重技术工作的同时,定期到南通参与技术把关。
    
      “没有一个人计较得失。”仇万俊记得,接到任务的锅炉专工刘金龙,安排好本部工作后连夜开车赶到南通。“到宿舍已经是晚上10点多,没想到第二天早晨6点,他又第一个出现在项目现场。冒着现场没有一丝遮挡的烈日和高达37度的高温,他连续奋战几天,将现场锅炉安装存在的问题和质量瑕疵形成书面材料留给项目组,说:“这是他这一次到南通完成的‘作业’。”
  
      丁亚娟是退休返聘的电气专业元老级专工,在南通项目启动之前,她不幸遭遇车祸。“理论上,她完全可以不再到离家几百公里的异乡参与艰苦的项目建设,但她抛不掉对企业几十年的感情,在企业需要她的时候,在身体状况不佳的情况下依然坚持不离岗,与项目组同进退。”仇万俊说,现场,丁亚娟那一瘸一拐的背影,就是年轻同志心中最动人、最靓丽的风景。
    
      “本部给了我们太多的支持,来这边支援的同事个个都不计个人得失,两头兼顾。”仇万俊说,正是怀着这份支持和动力,中天绿色精品钢项目的各个团队加倍努力,力争早日完成既定的目标和任务。
  
      集团副总裁、中天南通公司总经理董力源介绍,中天绿色精品钢项目一期有望于今年点火投产,创造冶金史上的“中天速度”。建成达产后,预计将带动周边配套的工业和服务业8万人就业,每年可实现营业收入超千亿元。
访问统计: 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