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清晨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中天淮安公司70万平方米的光伏矩阵悄然启动。钢蓝色的厂房顶上,10.4万块单晶硅板如同向日葵般自动追光,将金色能量注入生产线——这是江苏淮安盐河北岸正在建设的全球最大单体钢帘线生产基地上演的“工业光合作用”。
光伏赋能:钢花与霞光共舞
在钢帘线七厂中央大道,帘线工艺维护员王猛的工牌在光伏供电的路灯下泛着微光。“光伏供电的智能照明能自动感应设备区亮度。”他指着屋顶的光伏介绍,这些“会发电的屋顶”已覆盖厂区50%的建筑,如同给钢铁丛林安装了能量转换器。
在“双碳”目标的指引下,中天淮安公司大力推进清洁能源应用。公司远期规划建设170MW光伏发电项目,全面建成并网后,预计年发电量可达1.8亿千瓦时,相当于每年节约2.2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7万吨。这一减排效果,相当于新增350万棵成年树木的碳汇能力,不仅降低了企业用电成本,显著促进了生态环保,更推动了能源结构优化,将为淮安地区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提供重要支撑。
“我们积极响应国家新能源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厂区屋顶等空间铺设光伏板,实现绿色电力的自发自用。”集团总裁助理、淮安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陈军召向记者展示实时数据屏:光伏矩阵正以每秒4兆瓦的速度输送“绿电”,足够同时点亮4万盏节能灯。
阳光穿透云层,洒落在一片银蓝色的“海洋”之上——这不是湖泊,而是一座由光伏板搭建的停车场。“这不仅仅是停车场,更是一座‘隐形电站’。”环保能源处副处长孔亮介绍道,头顶的光伏板在阳光照射下高效运作,不仅能遮阳降温,使车下温度比普通露天停车场低5-8℃,还能将吸收的光能转化为清洁电力。未来,公司还将探索储能技术,进一步提升清洁能源利用率。
废酸重生:酸液的轮回之旅
在工业生产中,废酸处理一直是制约行业绿色发展的技术瓶颈。中天淮安公司以技术创新破解这一行业痛点,在每个分厂均配备独立的酸再生中心,在行业内率先实现废酸循环再生零排放目标。
走进钢帘线一厂的酸再生中心,深褐色的废酸液经过多道工序,重新变得清澈透亮。“这套设备能让酸液‘满血复活’。”环保能源处见习主管甄胜虎轻触控制屏,再生酸通过管道重新回到生产线循环使用,全程密闭运输杜绝了泄漏可能。
“单套酸再生设备建设成本超过2000万元,但带来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远超预期,不仅大幅减少新酸液的采购量,同时避免因废酸处置产生的运输、填埋等二次污染,真正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模式。”孔亮算了一笔环保经济账:每生产1m³再生酸,可减少0.9m³废酸委外,减少1m³漂洗水废水处理,减少新酸投用0.628m³新酸。“这相当于给每卷钢帘线配置了专属肾脏系统。”他笑称这套循环装置让生产线有了代谢功能。
智慧节能:热浪中的“绿色密码”
在半成品区,孔亮指着银色管网解释:“这些‘热能血管’把废热变成蒸汽,既用于液槽加热,又能为食堂和浴室供热。”中天淮安公司在产线全线安装余热回收装置,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热转化为可利用的蒸汽,回收量占总用气量的40%。这一措施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1.8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万吨。
此外,中天淮安公司在建厂规划阶段就植入了“绿色基因”。公司积极响应国家节能减排政策,采用蒸汽节能器、雨水收集系统等先进技术,并全部使用一级能效电机,使整体能源消耗降低10%以上。
夜幕降临时,厂区智能照明系统自动切换至月光模式。厂区道路两侧的路灯渐次亮起,像一条流淌着星辉的银河。中天淮安公司全面推广国家重点节能型绿色照明光源,结合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实现按需照明、自动调光,节电率高达50%以上。“从一度电、一滴水到一克煤,我们力求挖掘每一份资源的潜力。”环保能源处能源专员李政林说道。
从一滴酸的循环利用到一片光伏板的能量转化,从废热回收到全流程低碳体系的构建,科技正重新定义钢铁与自然的共生关系。正如中天钢铁集团董事局主席、总裁、党委书记董才平所言:“环保不是成本,而是投资;不是选择题,而是企业永续经营的最优解。”这座“江苏省绿色工厂”用近乎执拗的精细化管控,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当传统钢铁企业开始计算每一束光的能量、追踪每一滴酸的旅程,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创新的力量,更是工业文明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