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韶华 永续辉煌(第四期)
【发布日期:2017-09-19 13:16:28】
    2005年至2008年,集团制定并启动第三轮发展规划,对北区和南区建设作出部署。根据规划,集团在北区实施了一系列技改工程,项目工程人员挂图作战,夜以继日,攻坚克难,保证工程顺利竣工投产。2008年12月17日,5#高炉正式投产,标志着集团跨上了500万吨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的新台阶。
 
    2008年至2017年,在全球金融危机肆虐的背景下,行业大环境总体低迷,集团苦练内功,深挖管理潜能,加快产业升级步伐,启动南区发展规划和优特钢发展“三个五年”规划,南区工程总投资120亿元,建设包括3座1580立方米高炉、3座120吨转炉、2座180平米烧结机、1座550平米烧结机、100万吨合金棒材生产线,2条高速线材生产线等项目,以及配套的石灰、制氧、料场等。到2013年,工程全面竣工投产,至此,集团迈入了年产钢能力1100万吨的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近年来,集团加强企业管理,深入推进制度建设,推行标准化体系建设,加快智能化、信息化步伐,打造智慧型企业。此外,集团“人才强企十年规划”渐入佳境,一大批年富力强,具有高学历、新思想的年轻中天人通过公推公选,逐渐走上管理岗位,正接过老一辈中天人的接力棒,承担起集团未来20年的发展重任。
 
    20年弹指一挥,白驹过隙,回首这7000多个日日夜夜,集团在困境中涅槃重生,在发展中焕发生机,在挫折中沉着应对,在变革中走向成熟,终成为一家员工1.2万名,年产钢能力1100万吨,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优特钢占比超60%的全球最大的优特钢棒线材生产基地,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这是一段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企业拼搏史,实现了董事局主席、总裁、党委书记董才平20年前的夙愿,这份不朽的功绩归功于以董才平为核心的董事局,更归功于“团结可以战胜一切”的中天人。
 
    展望未来,一批可以服务企业20年的接班人正茁壮成长,我们有理由相信,不负韶华的中天人必将不忘初心,沿着董才平规划的兴钢之路奋勇前行,将中天钢铁的事业推向巅峰,成为中国钢铁工业的民族典范。
 
    本期推出《不负韶华 永续辉煌》大型专题报道第四篇章《挥师南进 产业升级新征程》

挥师南进  产业升级新征程

2008年—2017年

 【编前】  2008年12月,5#高炉正式投产标志着集团第三轮规划中北区技改工程胜利完成,集团产能突破500万吨,迈入大型钢铁联合企业行列。2009年,根据规划集团新区优特钢工程正式启动,拉开了企业超常规发展的序幕,一期工程至2011年上半年全部完成,二期工程于2010年上半年开工建设,至2013年完成。在此期间,北区实施6项重点技改工程。集团经过大规模的投入,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实现了迈入千万吨级特大型钢铁企业目标。
此外,集团在建设中始终把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清洁生产,创建绿色钢城放在首位。
 
    转型升级新跨越  如日中天新钢城
 
    新区优特钢一期工程

    围绕第三轮发展规划,在明确老区技改项目的同时,集团重点绘制新区发展蓝图,并明确建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千万吨级特大型钢铁企业的目标。新区工程预计总投资120亿元,建设用地为中吴大道以南至长虹路约3600亩土地,工程分两期实施。

    2008年5月,集团首先开展“三通一平”(通电、水、路,平整场地)工作,着手一期工程建设。一期工程主要内容为建设1580立方米高炉、120吨转炉、100万吨合金棒材生产线、2条高速线材生产线、2套180平方米烧结机、2万立方米制氧机组,以及相配套的焦炭及矿粉堆料场和220千伏总降变电所等,总投资约50亿元。工程由梅高阳、吴志炼负责。工程指挥部按照“挂图作战、时间倒逼、限期竣工”的要求,统筹协调,抓紧进度、抓牢质量、抓好安全,确保工程按期竣工。

    1580立方米的8#高炉投产:2009年7月,1580 立方米的8#高炉工程开工。这是新区建设的第一座高炉,设计年产铁能力155万吨,总投资7.38亿元。2011年2月10日工程竣工投产,当年产铁116.88万吨。

    2套180平方米烧结机投产:在建设8#高炉的同时,为其配套的180平方米烧结工程于2009年10月18日开工。2套180平方米烧结机设计年产烧结矿380万吨,总投资4.88亿元。2010年5月,集团成立第二烧结厂。11月下旬,2#烧结线工程竣工,烧结料场同步投产。12月26日,烧结机热调试一次成功,完成试生产,次年1月正式投产。2011年10月,1#烧结线投产。

    120吨转炉投产:2009年8月,新区第一座120吨转炉工程紧随8#高炉开工,总投资7.61亿元。2010年5月,集团成立第五炼钢厂。12月,转炉进入全面调试阶段,2011年1月18日成功点火开炉。

    合金棒材生产线投产:2009年2月,合金棒材生产线开工建设。4月30日,集团成立第五轧钢厂。经过一年奋战,年产100万吨合金棒材生产线于2010年2月竣工,3月中旬正式投入生产。工程实际投入资金3.11亿元。

    2条高速线材生产线相继投产:2010年3月开工建设的2条高速线材生产线又称双高线工程。2条生产线单独平行布置,全长515米,轧制线标高5.8米,单线全连续化生产,每条线设计线速度每秒105米,年产量70万吨,总计140万吨。精轧机组等采用美国摩根最新第五代轧机,属世界先进水平。两条生产线于2011年3月29日、5月5日相继投产,工程实际投入资金7.57亿元。
 
    新区优特钢二期工程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6月,在一期工程完成之前,二期工程多个项目同时开工建设,主要内容有:建造2座1580 立方米高炉,550平方米烧结机,2座120吨转炉,2套3万立方米制氧机组,3条线材、棒材生产线,2条优钢棒材生产线,焦炭及矿粉堆料场,220KV中钢变扩建,2座30万吨石灰窑,西流河港吊及专用码头,机修总厂,物流中心等。工地上塔吊林立,施工高峰时工地上有上万人员,呈现着中天钢铁生机勃勃的辉煌景象。2013年,二期工程完成,新区实现年产铁500万吨、钢550万吨的目标,集团跨上千万吨级钢铁企业台阶。

    2座1580立方米高炉投产:2010年6月,在8#高炉建设的同期,两座1580立方米高炉同时开工建设,总投资11.49亿元。9#、10#高炉与8#高炉相同。2012年4月13日,9#高炉投产,11月18日,10#高炉投产。

    550平方米烧结工程竣工:2011年1月28日,为9#、10#高炉配套的550平方米烧结工程开工建设。550平方米烧结机组设计年产烧结矿580万吨,2012年4月15日竣工,总投资5.71亿元。

    2座120吨转炉投产:2011年3月,2#、3#两座120吨转炉开工建设,先后于当年12月31日和2012年5月投产,总投资14.08亿元。

    3条线材、棒材生产线投产:2011年3月,设计年产能力180万吨线材、棒材的3条生产线同时开工建造,总投资达10.47亿元。3条生产线先后于2012年6月、10月和11月投产,产品规格为Φ6.5~16.0mm光圆线材和8.0~12.0mm的螺纹盘条,生产钢种有低碳钢、中碳钢、高碳钢、弹簧钢、冷镦钢、焊条钢、锚链钢、轴承钢、低合金钢、工具钢等。

    2条优钢棒材生产线投产:2012年1月,第六轧钢厂的2条优棒生产线开工建设,总投资8.85亿元。1#线设计年产量70~80万吨,全部采用国产设备,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主要生产规格为Φ10~40mm各种强度等级的热轧带肋钢筋、Φ25~60mm圆钢等,2013年2月投运。2#生产线设计年产量70万吨,生产规格为Φ14~70mm高精度高品质圆钢,是集团优特钢产品的主力生产线。2#线共有设备112台套,其中智能化设备57台套,关键设备进口,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13年8月,2#线调试生产,当年产量11.32万吨。
 
    北区重点技改工程

    电炉改转炉工程竣工:2009年,集团对原大众公司的2台20吨电炉设备进行改造,将电炉改建为60吨转炉,设计年产量100万吨,总投资3.87亿元。2010年4月工程竣工。

    6、7#高炉相继投产:2009年5月,集团决定建设660立方米的6#高炉。工程总投资3.19亿元,日产生铁2300吨,施工历时10个月,2010年2月28日,6#高炉点火。

    2010年,集团决定建造850立方米的7#高炉,年产铁104万吨,总投资4.31亿元。7月份,7#高炉动工,2011年11月竣工投产。

    红星河东料场及7#高炉机运线竣工:由于7#高炉靠近居民区,高炉料场受场地限制,集团决定另选址在红星河东建设料场。料场至高炉机运线总长800米,占地面积约7万平方米,实际库容量为铁矿1.2万吨,焦炭2.5万吨,煤炭9000吨。工程总投资1.45亿元,2010年8月中旬开工建设,2011年7月下旬竣工。

    90吨电炉增产技改:2010年3月16日,第一炼钢厂90吨电炉增产技改项目指挥部成立,由周永平任总指挥。工程于2010年月开工,总投资6.24亿元。2011年12月,90吨电炉转炉化创新技改完成后,铁水比从40%提高到90%,废钢比从60%降到10%,全年减少排放二氧化碳20万吨,二氧化硫1328吨,节电2.3亿千瓦时,降本超亿元。
 
    持续发展循环经济   打造钢铁主题公园

    2007年7月,集团确定了“坚持自主创新,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绿色工厂”的总体发展方针,首次提出将新区建成现代化厂房、设备与绿化、景观融为一体的钢铁主题公园,作为绿色钢城供市民参观旅游的景点。2009年,集团环保投入资金2.99亿元。

    2010年2月9日,董才平提出要求:坚持可持续发展之路,积极推广低碳经济,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企业。这年,集团节能减排项目有高炉煤气制造活性石灰、低温余热发电等工程相继竣工。2010年,120吨转炉工程引进德国GEA公司先进干法除尘技术。

    2011年6月6日,董才平提出更高要求:向“品质、服务、环境、技术、装备一流”的目标不断迈进,为实现“百年基业,绿色钢城”的宏伟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是年,集团围绕环保节能工作建设综合污水处理站,再生水回用工程和能源管控中心,完成烧结机烟气脱硫技改项目等。新区优特钢工程建设中坚持环保“三同时”,投资380万元采购86台点式除尘器,在炼铁、炼钢、轧钢的每个项目都有专门的水处理系统等。2010至2011年,集团连续两年获得省“节能先进单位”称号。2012年11月中旬10#高炉投产,至此,集团6座高炉全部完成TRT煤气余压透平发电装置,并建成煤气回收系统,年回收煤气39亿立方米。

    至今,集团环保投入已累计超过90亿元,实施低温余热发电、TRT余压发电、烧结脱硫、电厂脱硫脱硝、城市中水回用、综合污水处理站、能源管控中心、封闭料场、冶金废渣综合利用等节能减排、循环利用工程,主要环保指标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4座石灰窑投运

     2008年,集团决定利用高炉煤气制造石灰。2009年7月1日、10月2日,1#、2#两座石灰窑先后建成投运,年产活性石灰40万吨,利用高炉煤气3亿立方米,折合标煤4.5万吨。2010年,回收高炉煤气制造活性石灰项目被列为全省100个重大投资项目。9月,二期工程3#、4#两座石灰窑竣工。全部工程实际投入资金1.74亿元,年产石灰80万吨,利用高炉煤气6亿立方米。

    南北两区低温余热发电工程先后投运

    2008年12月9日,集团决定在北区建设2万千瓦低温余热发电工程。2009年2月20日,集团成立余热发电项目指挥部,由梅高阳任总指挥,郭志保任副总指挥,杨峰任项目经理。工程于5月28日动工,2010年5月31日竣工投运。南区余热发电项目于2011年6月动工,2012年10月上旬竣工,投运后每年回收余热蒸汽84.6万吨。

   2台6万千瓦纯燃高炉煤气供热机组投运

    2009年12月28日,热电厂开始安装上海锅炉厂制造的240吨/小时纯燃高炉煤气锅炉。2010年7月31日,集团高炉煤气锅炉技改工程竣工。2011年7月下旬,4#发电机组土建工程开始。2013年5月5日,4#发电机组并网调试运行。

    2010年12月15日,集团成立6万千瓦煤气发电工程项目部,由周秀生任经理,薛才方任副经理。同时,五炼钢建设12万立方米煤气柜,2011年4月建成,完成转炉煤气回收。2013年8月28日,5#纯燃高炉煤气锅炉竣工,工程实际投入资金6146.53万元。

    2010年9月,集团热电厂至洛阳镇工业园区碳酸钙公司的热网管道工程竣工并供热,供热量每月达2880吨。

    新老区烧结机烟气脱硫项目先后竣工

    2008年初,集团开始规划烧结机烟气脱硫项目。2011年5月和8月,老区及新区的脱硫工程先后竣工,总投资8000万元。当年削减SO2排放量3440吨。

    完善水处理系统和建设污水处理站

    为实现工业用水多级、串级、重复循环使用,达标排放,集团投资2500万元对水处理系统进行技改,2010年,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达95%。

    2011年6月,集团在南区净水站东侧开工建设污水综合处理站。2014年6月工程竣工,共投入资金1.63亿元。
再生水回用工程投用

    2009年下半年,集团筹划再生水回用工程,规模为每天再生水回用4万吨,分两期实施。2011年3月工程开工建设,2013年12月工程全部建成,总投资3688万元。

    能源管控中心建成投运

     2010年10月,集团响应国家节能减排的更高要求,决定建设能源管控中心。这是全省试点示范项目,也是全国首个能源管控方面的试点项目。10月9日,集团成立能源管控中心筹建领导小组,刘伟任组长,徐开斌、陈耀良任副组长。2011年11月,能控中心建设项目被列入国家工信部首批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重点推进项目名录。2011年12月1日,能源管控中心建成投运。总投资1.5亿元,能源管控中心是全国首套从软件平台到高级应用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且应用于实际生产过程的能源管控体系。每年可为集团节约能源折合标准煤5.82万吨,减少SO2排放1035.33吨、CO2排放15.21万吨、NOx排放832.01吨,年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约3500万元,极大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增加了集团循环经济效益。

    料场防尘改造

    2013年,集团投资1900万元完成对所有原料堆场建设喷淋设施。同时,在2013年1月~2014年5月,集团投资2500万元在原料场周边建设高密度防尘网。该防尘网高18米、总长度约3180米,工程于2014年5月份全部竣工投用。

    此外,2014年,集团投资2800万元,对三角料场封闭,建成投影面积16000m2的三角料场全封闭,杜绝扬尘外逸。并且在2016年投资3.2亿元,对焦炭料场进行封闭技改,至2016年底投用。
 
    打造绿色钢城主题公园

    2009年8月,集团投入资金150万元,用3个月时间,在生产、生活区采用法青档墙遮乱、用耐荫植物替代树荫下枯萎的草坪、以绿篱增强绿化的视觉效果、以红叶石楠等观赏小苗增强绿化观赏性,种植夹竹桃形成灌木群,钢城绿化面貌焕然一新。2010年,集团加快钢铁主题公园的建设,按照绿色、生态钢铁主题公园的规划,大规模进行绿地、景观建设,配套建设高架桥梁、扶手电梯等现代化参观通道,旅游大巴可直通生产平台。2017年,集团借开展“中天一日游”的契机,在厂区环境与绿化上加大了投入,并在主要道路与标志性厂区制作了钢铁雕塑,充分展示钢铁企业良好的文化形象,全面打造钢铁教育基地,并将于2017年10月份邀请常州市民进集团参观,让全市市民了解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强本固基 科学发展开启新纪元
 
    科技创新  加快新品开发

    集团领导在企业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认识到做强企业必须切实加强科技创新。2009年4月30日,集团成立技术中心,主要职能是产品研发、技术创新、工艺研究攻关、技术管理等。同时,集团进一步加强与北京钢铁研究总院、北京科技大学、东南大学等知名院校的合作关系。6月21日,集团与钢铁研究总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成为该院的研究应用基地。集团依靠研究总院的合作和支持,成功研发500Mpa螺纹钢,开发了低碳高铝钢10Al、高碳钢60管坯钢,低温用钢Q345E、A334等钢种。
    2010年3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钢研科技集团董事长兼党委副书记干勇及其科研团队选定与集团合作共建企业院士工作站。12月27日,市科技局组织召开高强度500mpa级和700mpa级热轧钢筋开发项目鉴定会议,与会专家评价集团和钢铁研究总院共同开发的HRB500E级热轧螺纹钢筋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开发的700mpa级热轧钢筋性能优良,研究水平居国际先进,填补了国内空白。同日,集团举行“中天钢铁集团院士工作站”揭牌仪式。2013年,中天钢铁与东北大学、常州科教城联合共建东北大学中天钢铁研究院,积极推动政产学研用合作。

    此后,集团坚持“普转优”、“优转特”、“特转精”优特钢发展规划,切实把创新驱动落到实处,加快新品开发步伐,集团先后开发出高压锅炉管、油井管、耐磨球用钢、拉丝材、轴承钢、齿轮钢、冷镦钢等优钢品种,开发了锚链钢、轴承钢和直径5.5毫米的SWRH72A胎圈钢丝用帘线钢盘条等优特钢。技术中心不断丰富硬线钢、轴承钢、弹簧钢、帘线钢等品种,重点开展大规格冷镦钢、82B质量攻关,产品质量取得实质性改善。

    目前,中天钢铁生产的锅炉钢、油井钢、锚链钢、冷镦钢、钢绞线、齿轮钢等优特钢,已广泛应用在大型电厂、油田钻井、汽车轴承、船舶制造等领域,奔驰、宝马及苏通大桥、常泰大桥、常州地铁等都是用户。针对行业细分和客户个性需求,集团已累计开发优特钢品种300多个,尤其是2016年以来,几乎每星期就有1款新品开发投产。

    夯实根基  加强企业管理

    集团在推进新品开发的同时,强化各项管理,夯实企业根基。2009年,集团强化制度执行力,坚持运用“首长负责制、结果导向制、问题追究制”三项基本管理手段,加强制度考核,提高制度执行力,提升管理效能。企管处全年发出处理通报55个,质管处严把质量检测关,全年完成各类检测14.56万批次,大宗物资入库检测率达100%。  
 
    2012年,集团决定以完善各项基础管理为中心,以“狠抓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为主题,开展“科学管理年”活动,成立了科学发展管理领导小组。2月9日,集团召开科学管理年活动启动大会,要求各部门制定“科学管理年”具体整改措施。领导小组组织人员多次赴兄弟企业学习交流计量管理、信息化管理建设、铁前成本库存控制等方面的经验。集团持续推进精细化管理工作,先后出台31项制度,并加强检查,量化考核。科学的管理促进了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是年10月,集团获常州市“质量管理奖”荣誉。

    2016年,为进一步完善集团各项规章制度,提升企业制度的执行力,促进管理水平全面提升,集团从7月1日起,成立制度建设领导小组,全面推进集团制度体系建设工作的开展。通过组织各部门开展制度梳理、内部自评和集中评审,共梳理评审制度237项,新增制度44项,修订制度120余项,废止制度11项。2017年7月,集团全面启动“标准化管理三年规划”,成立标准化建设领导小组,通过两到三年时间,坚持不懈推进标准化作业,将标准化管理融入到日常生产经营管理各个方面。

    抢占市场  创新营销模式 

     优质产品必须通过积极的营销才能取得良好的效益。集团在产品做优的同时,多项举措不断开拓经营。

    一是积极拓展市场,不断完善销售网络,充分发挥驻外地办事处的作用。集团开发优钢等新产品后,销售部门迅速跟进,积极开拓新的用户。2011年,优线销售全面启动,集团进一步开拓了武汉、合肥、长沙市场。2012年,销售处创新销售模式,扩大直供渠道,新增镇江、扬州、盐城、南通建材办事处。2013年6月26日,“中天牌”螺纹钢在浙江舟山大宗商品交易所挂牌上市。2016年,集团设立重庆办事处,开拓重庆及周边地区优特钢客户。

    二是创新营销模式,与经销商结成联销同盟,多种形式调动经销商的积极性。稳定的经销商是中天钢材销售的“主动脉”。集团每年根据各种规格钢材的产量分别与数十家经销商签订联销协议,并每年授予贡献突出的经销商“五星经销商”称号,颁发奖牌。

    三是充分开展市场调研,实行灵活的销售政策。2009年,销售部门针对钢材市场价格波动较大的情况,建立市场动态预警平台,坚持实行“一月三旬”的定价制度,做到准确定位,合理定价。2012年7月17日,集团决定成立市场处,加大市场调研、信息搜集及行情趋势分析的力度。

    四是每年召开产品推广会,提高产品的市场影响力。2012年8月20日,集团在加入中国特钢协会后首次参加上海“2012国际特殊钢工业展览会”,将HRB500E(Φ50mm)、ER70S—6(Φ0.8mm小盘焊线)等产品展出。8月至12月,集团先后在扬州、南通、杭州和常州大酒店举行建筑用材市场拓展会、建筑用钢及优特钢线材推广会、优特钢线、棒材推介会、高强度螺纹钢及优特钢产品推广会。每次产品推广会都取得成效,每年销往杭州区域的优特钢线、棒材达120余万吨,常州地区优特钢销售也从零起步增加到年销近百万吨。

    五是建立“一站式”营销服务体系。2010年,集团着力提升营销水平,强化服务理念,健全售后服务。11月18日,集团携手中国知名的专业从事整合营销传播的智业机构——友邦顾问公司,启动系列产品营销全案服务,开创了营销战略合作新局面。

    多元化经营  开创新产业

    集团在立足钢铁主业的同时,逐步推进投资、航运、建材等产业发展,构建以钢铁为主、多元协同发展的格局。2010年,集团机构改革后,进一步着力开拓新的产业和市场。

    2010年4月,集团在2001年设立上海常武物资经营部的基础上成立中天钢铁集团(上海)有限公司(简称上海公司),主要销售集团的钢材产品,办理铁矿石、废钢的进口和钢材产品的出口业务,负责集团对外投资业务等。上海公司依托上海经济中心的优势,与一些知名国有及大型民营企业签订了钢材长期联销协议,与众多优质客户强强联合,销售网络辐射江苏、浙江、安徽、福建、重庆等地。2013年6月,集团积极筹备在上海自贸区成立中天钢铁集团贸易及航运公司,并与中化国际、中航国际等大型国企展开合作,加快主业延伸,拓展国际贸易,提升资本运作水平。

    2011年5月,中天热电有限公司更名为常州中鼎建材有限公司,集团投资3.75亿元,建设矿渣微粉生产线2条,利用炼铁矿渣生产微粉,设计年产量110万吨。2012年的10月、12月,2条生产线相继投产。“中天”牌矿粉成功占领江苏、浙江市场并得到用户的肯定,广泛应用在高铁、高架、大坝、隧道、地铁等重要工程。2013年销售矿粉182万吨,实现营业收入3.24亿元。

    2013年4月,集团在邹区镇刘巷村投资兴建中钢农业生态园,规划占地面积600余亩,园区内有果园、菜园、鱼塘、家禽养殖场等,集培训、会议、餐饮、休闲等功能为一体。

    集团的多元化经营有利于钢铁主业的发展,增加了企业的动力,为集团跨上千亿元台阶作出了贡献。

    近年来,集团加强企业管理,深入推进制度建设,推行标准化体系建设,加快智能化、信息化步伐,打造智慧型企业。此外,集团“人才强企十年规划”渐入佳境,一大批年富力强,具有高学历、新思想的年轻中天人通过公推公选,逐渐走上管理岗位,正接过老一辈中天人的接力棒,承担起集团未来20年的发展重任。

    20年弹指一挥,白驹过隙,回首这7000多个日日夜夜,集团在困境中涅槃重生,在发展中焕发生机,在挫折中沉着应对,在变革中走向成熟,终成为一家员工1.2万名,年产钢1100万吨,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优特钢占比超60%的全球最大的优特钢棒线材生产基地,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这是一段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企业拼搏史,实现了董事局主席、总裁、党委书记董才平20年前的夙愿,这份不朽的功绩归功于以董才平为核心的董事局,更归功于“团结可以战胜一切”的中天人。

    展望未来,一批可以服务企业20年的接班人正茁壮成长,我们有理由相信,不负韶华的中天人必将不忘初心,沿着董才平规划的兴钢之路奋勇前行,将中天钢铁的事业推向巅峰,成为中国钢铁工业的民族典范。
访问统计: 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