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才平代表建议:进一步提升产学研合作水平
【发布日期:2015-03-10 10:21:00】

 近年来,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的产学研合作试点与探索广泛开展。如今的产学研合作已经从当初单一的人才培养,逐步发展到人才培养、产品开发、技术应用、平台建设、市场推广等方面的全方位合作。然而,尽管产学研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发展,但目前产学研合作仍然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合作的深度和广度都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天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总裁、党委书记董才平在建议中分析了当前产学研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提出了切实的解决方案。
 

    董才平代表在建议中指出,目前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遇到的问题和阻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双方合作“低不成高不就”。由中专升格而来的高职院校“一厢情愿”,但是一些企业对这类院校的科研实力表示怀疑而不愿与之合作。相反,传统的本科院校和高层次科研院所,往往又不愿意和中小企业合作。
 

    二是企业投资周期较长、成本较高。企业不仅要满足合作方有关培训场地、设备、岗位等需求,又要维系合作项目的开发,进行持续性投资。
 

    三是高风险带来的不确定性。产学研合作项目一开始轰轰烈烈,一段时间过后,发现并不适合实际,最后企业独自承担人力、物力、财力的损失。此外,校企合作培养出的人才、“冠名班”的大学生爽约、跳槽的现象也比较突出,企业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因此,产学研合作产出的成果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
 

    四是合作方对接程度不高。一些寻求合作的民营企业自身研发能力薄弱,研发机构与研发团队建设落后,而各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更重视科研成果,轻成果的产业化转化,对一些实际生产应用又缺乏经验,与市场的契合度不高,造成科研与市场脱节。
 

    五是合作形式不够丰富。参与合作的大部分企业的规模比较小,缺少足够的人力和物力,目前合作形式主要是项目合作开发、委托开发和技术转让等,技术入股的很少,高端项目和高层次专家入驻的吸引力不够。
 

    六是缺乏起协调服务作用的第三方。学校、科研院所、企业三个主体之间,在合作进程中碰到问题,没有明确的第三方进行协调、监督和服务。同时,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服务中介等方面也亟待加强。
 

    董才平在建议中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给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建立由地方职能部门监管的产学研合作管理机构,明确管理机构的各项职权,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指导,形成统筹校企资源、服务区域经济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第二,加强产学研工作网络建设,打造一个企业、高校院所共同关注的集科技人才、高校资源、企业潜力、企业需求等多方面的综合信息平台。
 

    第三,区域规划、资源整合。根据不同院校的优势专业、不同科研院所的研究主题,以及区域内不同企业的发展方向,进行梳理、组合,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形成“学校优势专业/科研院所重点课题+企业重点项目”的合作模式。
 

    第四,引导高校和院所的资源开放。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建立科研设施开放共享的运行机制,推进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技文献、科学数据等科技资源向企业开放共享。
 

   第五,建立正向补偿机制。由产学研合作管理机构对合作开展情况进行全方位评估,对积极参与合作并产生切实成果的企业和高校院所进行一定的表彰,同时,采取财政补贴、减免税费、专项资金支持等经济措施来激励企业,满足合作各方合理的利益诉求,形成多赢的利益驱动机制。 
 

    总之,要让三方“联姻”愉快,需要政府和职能部门的引导和支持,也需要学校、科研院所、企业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在当前产业转型升级的时代背景下,产学研三方合作会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来源:冶金报  记者:刘加军)

访问统计: 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