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天钢铁艺术团三年送戏下乡600场 处处受到铁杆
【发布日期:2009-11-11 14:03:31】

2009-11-11

    从2007年开始,中天钢铁艺术团、武进锡剧团每年至少送戏下乡200场,每到一地演出,都会引起轰动,更会受到成百上千的戏迷“粉丝”的热情追捧。

  三年来,不论是夏天的酷热,还是冬天的严寒;不论是传统的剧目,还是新排的锡剧,剧团演职人员都全力以赴、倾情献演,这是源自他们对锡剧艺术的热爱,对戏迷们的真情回馈,还是对地方传统文化艺术传承的执着?也许兼而有之。

  事实上,“送戏下乡”活动已成为我区繁荣群众文化的一个有力载体,更为武进锡剧艺术之花的再度盛放培育了肥沃的土壤。

  “只要观众喜欢,再冷也要坚持”

  11月2日,人们迎来了今年入秋以来最冷的一天,晚上的气温降到零摄氏度左右。

  下午5:30,夜幕已经降了下来。横山桥镇新安村村民健身广场上的灯光亮起,一些村民早早吃过晚饭,在广场上等候武进锡剧团在该村的第6场演出,还有一些村民陆续赶过来占据有利地形。“找个好位置,可以看得清楚点。”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佝偻着背,肩扛一条长凳,脚步蹒跚着走到戏台前,放下凳子,坐好,口袋里掏出一把瓜子,悠笃笃地嗑了起来。

  由于每天晚上6:30都会准时开演,剧团的演员们下午4:30就得从武进文艺中心的团部乘车出发,一个小时后到达新安村,根本没时间从容地吃晚饭,只能是一碗方便面或者一份快餐,匆匆吃几口填下肚子,就开始紧张地化妆、更衣。天很冷,演员们进入化妆室没多久,窗玻璃内侧就结了一层水气,几名花旦在换戏服的时候冷得直哆嗦。

  前5天的演出中,演员们已向当地村民献演了《五女拜寿》、《三打樊梨花》、《秦香莲》、《哑女告状》、《青丝泪》,当晚演出的剧目是《寻儿记》,在一阵村民们已十分熟悉的开场锣鼓响过之后,演出正式开场了。

  舞台是坐东朝西的,当晚刮的正是刺骨的西风,演员们身穿单薄的戏服迎风唱戏,一张嘴,寒风就灌进喉咙,唱戏时舌头都冻麻了,必须使出全身力气才能发出声来。</P><P>  “在台上站10分钟,就像掉进了冰窟里,清水鼻涕直流,可还得努力克制着,因为我们要把最美的锡剧艺术献给观众。”剧团主要演员胡子寅说,“一场演出至少两个半小时,有的长达三四个小时,夏天汗水浸衣服,冬天寒风钻袖子,可不论怎么样,只要观众喜欢看锡剧,我们无论如何都会坚持下来。”

 “看武进锡剧团的表演,真过瘾”

  在当晚的演出现场,观众中的一个小伙子很引人注目,他戴着摩托车头盔,一边看戏,还一边跟着演员哼唱。

  小伙子叫丁金贤,郑陆人,今年才26岁,却已是老牌戏迷了。他告诉记者,他生长在锡剧世家,从小对锡剧耳濡目染,小时候看电视不看动画片,就喜欢看戏剧。“只是电视台播放的锡剧节目太少了,所以很少能看到。”丁金贤说,他以前经常跑到无锡去看锡剧演出,这次武进锡剧团送戏到横山桥,对他来说是一个天大的喜讯,所以每天他下班后回去吃了晚饭,就马上赶到新安村,等着锡剧开场。

  丁金贤对锡剧已到了几近痴迷的程度,他不仅喜欢看锡剧,还经常找一些朋友谈论锡剧艺术,白天要上班,晚上在家他就在网上找戏迷朋友。今年初,他在互联网上创立了一个论坛,叫“常锡剧艺术网”,很快就有众多戏迷纷至沓来,而且大部分都是年轻人。“有许多无锡的网友听说横山桥有锡剧演出,都想来看,可终究由于路途太远,又是晚上演出,所以都没能来。为了让大家都领略武进锡剧团的表演魅力,我把每场演出的照片都传到网上去,朋友们看了都很兴奋。”丁金贤说,小时候他的愿望是进剧团当演员,后来尽管愿望没能实现,但他对锡剧的“痴心”不改,“现在能经常看到现场锡剧演出就很满足了。”

  除了丁金贤,坚持“有戏必看”的铁杆戏迷大有人在,横山桥镇芙蓉东周村村民周进海就是一位。周进海是2004年开始迷上锡剧的,那次武进锡剧团在横山桥镇演出《风流母女》,他当时看得如痴如醉,以后只要听说周边乡镇有锡剧演出,他不管有多忙,都会抽出身去看。“我就是喜欢看锡剧,而且看武进锡剧团的演出,真过瘾。”周进海说,每次看完现场演出,他仍觉得意犹未尽,还四处打听,买到了武进锡剧团演出剧目的DVD光碟,每次一犯“戏瘾”,就在家里看录像。

  “观众的支持,让我们看到了锡剧的美好前景”

  尽管由于天气严寒,导致当晚看演出的村民比往日减少大半,但演员们仍然一丝不苟地唱好每句词、做好每个动作。武进锡剧团青年演员牟亚芬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每一次演出已经在我们心里排练过无数次,每一个动作已经在剧团演员的生活中变成一种习惯,我们重复着唱词与动作,却无法重现观众带给我们的震撼,也无法重现在困难时刻相扶相助,集体的力量是多么伟大。”

  牟亚芬说,之所以有这样的感触,是缘于10月31日晚上的那次不同寻常的经历。那天已是在新安村演出的第4天了,观众一天比一天多,甚至有从湖塘赶去观看演出的群众。当天的观众几乎超出了演出场地的承受范围。由于原先舞台搭在地势较高的篮球场上,为了更好地欣赏表演,观众们提出让舞台转换方向,在稍低的舞池中表演。可要重新搭舞台,需要耗费将近一天时间,而对于当晚即将开场的演出来说,这是不现实的。

  为了弥补对观众的歉意,武戏《三打樊梨花》的演职人员不顾突然而至的风雨卖力演出,而观众们也始终在寒风秋雨中支持着他们。一时间,掌声、唱戏声、喝彩声,声声入耳,演员和观众都沉浸在锡剧艺术中,浑然不觉雨水的侵袭和刺骨的寒意。“观众喜爱我们的表演,需要我们的真诚,期待我们的才华,这份尊重与热忱是我们付出的最大动力。我们并非卓尔不群,而是在这块熟悉的土地上,有真正尊重、喜爱我们的观众,多年如一。”武进锡剧团团长沈惠兰深有感触地说,“在那一刻,锡剧艺术得到了升华,也更让我们看到了锡剧的美好前景。”

  牟亚芬告诉记者,那晚演出结束时已是大雨如注,为了节省时间,演职人员一起拆卸舞台,搬运演出器材,所有人都协同一致,全力运作起来。“尽管我们衣服和鞋子浸透了雨水,那时让我们最感动的还是观众,由于第二天要转换舞台地点,忠实的观众们为能在第二天得到较好的观看位置,一直在雨中等待我们将舞台拆装好,才安放好座位离开。”牟亚芬回忆起当晚的情形时,感动之情仍溢于言表。

  “尽最大努力为锡剧艺术作贡献”

  从上世纪80年代的高峰期,到90年代的陷入低谷,再到本世纪初的重焕生机,武进锡剧团经受了严峻考验。尤其是近几年来,一批精品力作在国家级、省级比赛中获得大奖,一批青年演员崭露头角,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沈惠兰告诉记者,按照区委、区政府的要求,每年至少要送戏200场下乡,事实上,由于许多地方都要求加演,每年的实际演出数远远不止200场,也就是说,在2007年和2008年两年内,剧团仅送戏下乡的演出就将近500场,加上今年已演出的160多场,不到三年时间,送戏下乡就达600多场。

  随着国家文化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我区也明确了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武进锡剧团作为改制单位也面临重组,但演职人员们并未因此而进退维谷,依然以满腔的热忱参加演出。主要演员胡子寅在上班途中摔坏了脚,为了不影响剧团的工作,一天假都没有请,忍痛在台上演出;10月31日晚,主要演员曾丽军和薛平鸽主演完武戏《三打樊梨花》后已是汗流浃背,但他们顾不得休息便一头冲进雨里帮忙转移舞台,一个半小时的坚持换来的是第二天的感冒和挂水……不久前师从小王彬彬学艺的曾丽军这样表示:“只要在团里一天,就会尽最大的努力,为锡剧艺术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们经历了锡剧团的风风雨雨,风雨兼程却齐心协力、和衷共济。”作为锡剧团的“当家人”,沈惠兰表示,有了这样一个精诚团结、乐于奉献、甘为艺术拼搏的团队,武进锡剧艺术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灿烂。

 

访问统计: 302